首頁 |
|
父親和餃子
俗話說“送客的餃子,迎客的面。”
從小到大,朱念秋能和父親聯系在一起的就是餃子。
回憶小時候,朱念秋和母親總是與父親聚少離多,但他每次回來,黑瘦的身軀上都掛滿了大包小包,眼看就要貼著地面,只是當他看到朱念秋的時候,眉毛瞬間上挑,眼里閃著光芒。雖然朱念秋想迫切地打開他的行囊,卻礙于羞澀躲在母親的身后,偷偷地觀察著這個“陌生人”的一舉一動。
相處幾日之后,朱念秋便與父親熟悉起來。他喜歡用手去摸父親的胡茬,偶爾也會調皮的拽上一根,父親假裝生氣訓斥,之后又把朱念秋緊緊的摟在懷里。
在朱念秋的童年里,總盼著能多見他幾次,這樣就能吃上幾頓美味的餃子,只是每次吃餃子的時候,母親都低著頭默不作聲。
又過了幾年,朱念秋到了上學的年紀。在上下學的路上,看到其他同學都是父母接送,便羨慕不已。“朱念秋,怎么見不到你爸爸來接你啊?”每當聽到同學這么問的時候,母親總是解釋說,“朱念秋的爸爸是建筑工人,在外地建設工程。”當時,朱念秋不明白,為什么他不能像別人的父親一樣,陪伴著自己,朱念秋有些埋怨父親,“爸爸”這個稱呼對他來說也變得越來越陌生。
父親依然會隔段時間回家看望朱念秋和母親,每次都會帶著禮物回來,但朱念秋卻沒有打開行囊的好奇心,只是略加問候,就回到自己的房間。“孩子怎么了?”
“也許是很久不見了,不習慣吧。別著急,慢慢會好的。”母親寬慰著父親。
幾日之后,全家開始包餃子,香味飄到朱念秋的房間,凝結成了離別的悲傷,他還是匆匆的走了。
望著父親遠去的背影,朱念秋趴在窗戶上,淚水順著臉頰,滴落在地上,默不作聲,從此以后,他開始討厭吃餃子。
長大后,參加工作的朱念秋被分配到內蒙古,恰巧和父親在同一個工地。
初到工地的朱念秋,對一切事物都充滿了新鮮感,本想著好好感受下大草原的魅力,卻被項目緊張的施工任務破滅了。在灰騰梁車站,沒有飲用水,沒有住房,更沒有飯館,只有無盡的草原,閃亮的鋼軌和孤獨的氈房……
在這種環境下,通過大家不懈的努力下,項目迎來了線路的勝利開通。朱念秋和父親望著天空中那些綻放的禮花,瞬間把天空渲染的五顏六色,讓人陶醉,也讓人自豪。
傍晚,父親拉著朱念秋去了一家餃子館。他告訴朱念秋“施工的每一個節點,我都會吃上一碗餃子來慶祝,如今養成了習慣。”
這一幕,讓朱念秋想起,自己已經很久沒有和父親一起吃餃子了。抬頭間,他看到父親兩鬢的白發,在燈光的照射下,如此明顯,像針扎一樣心痛。回味這3個月的歷程,朱念秋似乎理解了父親這么多年以來的艱辛和堅持,也為自己曾經責怪而愧疚不已。朱念秋頭也不抬地吃著餃子,淚水滴落在碗里。
在安哥拉援建期間,父親是隊長,朱念秋是一名技術員。有一次,朱念秋坐在圖紙上休息,被父親發現,當著安籍員工的面上來就是一腳,當時把朱念秋給踹懵了,還沒弄明白,父親生氣地訓斥說:“身為技術員,一定要愛惜圖紙,圖紙就是技術人員的生命。”
后來安籍員工了解后,才知道他們是父子,齊齊向他們豎起大拇指,不停地稱贊“中國人,真棒!”
在安哥拉,日子過的簡單充實,父親時刻教導朱念秋,要做一個正直、敢擔當、心懷感恩的人,朱念秋跟父親學到了很多知識,他們的感情也越來越深。
記得在一個暴風雨的夜晚,父親接到國內的電話之后,臉頰煞白,失聲痛哭起來,因為家人告知,爺爺去世了……
夜里,朱念秋見父親顫巍巍的走進廚房,包了一碗餃子,擺在桌子上,朝著祖國的方向跪了下去。
時光荏苒,歲月如梭。如今,父親告別了青春年華,告別了艱苦的工地生涯,步入了退休人員的行列。在送別的前一晚,朱念秋給父親包了頓餃子,那是朱念秋有生以來第一次單獨包餃子。
天空下著霧蒙蒙的小雨,火車的鳴笛聲,撕扯著離別。在秋天的黃昏里,葉落繽紛,如同鮮花一樣,漫天悠悠飄落。
站臺上,父親和朱念秋靜靜的站著,朱念秋想對父親說些什么,但嘴唇微張,卻怎么也發不出聲音,直到父親踏入列車廂的那一刻,朱念秋再也忍不住了,沙啞的聲音終于從喉嚨里扯出來:“爸,等我回家,給你和媽包餃子吃。”“好,我們等著你回家。”